“双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深化落地,离不开精准有力的制度机制保障。潍坊市通过系统设计,综合施策,健全完善十五项推进制度,让“双减”迅速从概念到理念、从认知到行动,并转化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行为自觉,取得了比较理想的预期成效。2021年底,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第三方开展“双减”成效大样本调查,潍坊各项数据均处在领先位置。
一、聚焦评价引领,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
一是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让学生有自己的跑道。潍坊市自2005年实施中考改革,2021年以市政府名义再次出台新中考方案。这里边最关键的是三项制度:第一,实行等级表达,学生中考成绩全部等级呈现、等级录取,并延伸到义务教育阶段各类考试评价,学生不用再面临分分必争、提高1分超越千人等压力。第二,将综合素质和体育作为第一组合,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值评价,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关注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第三,理化生史地政六科采取“六选四”,由学生自主选取自己最喜欢、最具潜质的四门学科成绩作为第二组合纳入中考录取,从机制上保障学生不必再拿出过多精力学短板学科,更不必再到校外培训机构补“瘸腿科目”。
二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修订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建立“成长量表+标志成果+底线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成长量表体现过程评价、标志成果导向综合评价和结果评价、底线指标规范基本育才要求和行为习惯。既有必答题、又有选择题,拓宽发展渠道,“多把尺子”促自信、助成长,不用再聚焦单一的纸笔考试分数,有效缓解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学生可以借助“双减”腾出的时间和精力,放心发展自身特长爱好,激发成长潜质。
三是创新学校评价机制,引领学校五育并举立德树人。会同编制、人社、财政部门出台系列文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自主发展有活力、特色发展有动力。学校办学生动了,提供的课程自然就丰富了,学生选择多元了,“双减”自然就落地了。由此建立起“常规管理+创新发展+满意度”学校学年度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守住教书育人底线来规范办学,基于学校和师生实际来改革创新,同时赢得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满意。
二、校内提质,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一是营建融合制课后服务“三全”新样态,实现提质增效。按照“全满足、全参与、全开放”要求,将课后服务与课程改革、校外教育、家校共育等全面融合,100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覆盖,参与学生86.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6.38%。制定《课后服务实施细则》45条,将课后服务划分为作业时间、自主(社团)时间、微主题时间、家校交流时间“四个时段”,“一校一模型”构建“育人课程超市”,累计开设课后服务课程11510门,825名校外专长人员、志愿者走进校园。
二是建立作业管理“三个十条”,实现控量提质。 按照“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导向,制定《作业设计十项原则》《优秀作业十项标准》《作业评改十条策略》,建立基础性作业、创新性作业、个性化作业组合机制,分段分层分类设计作业,提高作业使用效能。建立作业总量统筹制度,强化作业数量、时间和内容的统筹管理和合理调配,全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比例提升到96%以上。此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双减”十大典型案例,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
三是实施自主办学“一校一方案”,激发学校“双减”活力。“双减”需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首先要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激发内在积极性。在推动“双减”落地过程中,尊重学校自主权,不搞“一刀切”,不出“统一模板”,而是一所学校一个推进落实方案,每个年级、班级都有自己的细化台账。通过建立百所“轻负优质示范校”和百名“轻负优质优秀教师”的“双百”推选制度,推介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形成校校有亮点、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三、教育专家办学治校,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教学生
一是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让教育专家实施“双减”。从学校层面看,“双减”能否有效落地,离不开专家型校长的指导、支持和推动。通过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建立“四级九档”校长职级评定制度,将“双减”成效与校长职级晋升、与校长职级绩效工资、与校长任期交流、与校长考核评价等衔接挂钩。对“双减”推进慢、效果不明显的校长,延缓职级晋升,甚至降低职级,反向激励校长研究、推动、抓好“双减”。深化职级制改革,让校长这一关键少数,成为推进“双减”最有智慧、最具动力的先行者和先进者。
二是健全师德考核前置制度,让“双减”成为教师评价硬指标。“双减”是高线,需要专业素养;“双减”也是底线,需要全员落实。通过建立面向全体教师的师德考核制度,将落实“双减”各项要求细化后以清单方式纳入师德考核范畴。师德考核结果全部实现一人一账号、一人一等次,信息化管理、登陆可公开查询。教师凡参加高级、正高级教师职称评聘以及参与各类评优树先、课题成果申报等,首先进行前置“体检”,师德考核不优秀,“一票否决”。当“双减”成为评价教师的刚性指标,成为衡量师德高下的重要内容,成为职称评聘的关键要素之后,自然就转化为教师的实际行动。
三是建立教师层级激励制度,全员提高育人质量。按照“新入职型、胜任型、骨干型、专家型、导师型”5个发展层级,搭建起教师专业发展梯次体系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阶梯,把“双减”要求的提高课堂质效、优化作业设计、调适师生关系、参与课后服务等方面作为评价教师专业水准、认定教师发展层级的重要内容。3612名专家型教师和987名导师型教师成为“双减”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引导全体教师在课堂上比业绩、在育人上论英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
四、家长认同和参与,坚持走家校社共育路子是必然选择
一是健全家庭教育体系,让家长成为“双减”同盟军。如何让家长理解“双减”、认同“双减”,化解“双减”焦虑,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市级设立家长联合会,县市区、学校、年级、班级均设有家委会,部分学校设立祖辈委员会,实现全覆盖,落实好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校校设立家长学校,实现有师资、有课程、有活动、有评价的“四有”家庭教育完整体系。开发“亲子共成长-幸福路”线上家庭教育平台,320万家长人人有账号、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学习,引导家长转变育人理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从减缓家长内在焦虑入手,从家庭教育“源头”抓起,以家为基、赋能家长、减“量”提“质”,凝聚起“减负”共识。
二是创新“1+10+N”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既压减到位又促转型升级。市政府制定《关于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互联网+监管”综合服务平台、信誉等级评价和负面清单管理、网格化巡查、纳入督导评价、诚信办学承诺等十项措施,县市区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创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2270家压减到91家,压减率为95.99%。对压减的培训机构,制定专项方案促进转型,部分机构转型为非营利性第三方服务机构。
三是建立教育惠民服务服务区制度,实现监督、巡查与服务“三位一体”。“双减”效果怎么样、家长怎么看、社会如何评,事关“双减”改革成败。通过建立起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3个开发区以及120个镇街、7025个村(社区)的网格化平台,及时汇集民意民情民盼并迅即提供支持服务。按照学区、村居等建立网格化服务机制,组建社区、学校、家长代表、志愿者等各方参与的惠民服务区管理机构,设立社区教育服务专员,利用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惠民服务网和市县校三级联动的惠民一码通,全天候征集“双减”建议及问题,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分析、第一时间落实。
五、党的领导是根本,不断调适区域教育绿色生态
一是健全党政评价教育机制,营造“双减”良好氛围。如果市、县两级党政评价教育仍然聚焦升学率、北清数,“双减”改革落地就很难。潍坊出台新时代教育治理评价关键要素模型,把党政对教育的“兴奋点”放在均衡优质发展上,重点看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师资引进、深化改革以及守牢安全底线,为“双减”落地营造良好环境。成立市长为主任的市级教育督导委员会,落实部门单位协同推进“双减”责任。每年发布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教育发展职责清单,每月调度党政两个“一把手”为教育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举措,把总书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要求转化为争当“教育书记、教育县长”实际行动,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双减”要求转化为党政需求,靠党的领导统领“双减”扎实推进。
二是建立学校党组织月度研判制度,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结合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校校组建党组织书记、校长任组长,党组织成员全部参与的“双减”工作专班,制定落实台账,重大问题实行党组织研究前置、党组织跟进调度、党组织协调解决。全面建立学校内部每月研判“双减”工作制度,面向师生、家长征集诉求建议,研究确定月度工作清单。实施党员工作室和青年党员教师先锋岗、月度优秀党员教师推选、党建项目、党建课题、中学生党团校等系列制度创新,确保“双减”任务在学校层面不折不扣执行到位。
三是深化督学责任区改革,校校配备“双减”专员。从基层学校实际需求来说,既需要“双减”工作的督导者,又需要精准指导者和诊断者。潍坊市自2022年起,建立市级责任督学包靠镇街学区、县级责任督学包靠所有学校、学校视导员逐校推进的市县校三级工作体系,实现“双减”督学视导无缝隙、网格化、全覆盖,149名市级督学、1064名县级督学和3192名学校“双减”专员活跃在“双减”一线,实现督学指导在学校、问题解决在学校、效果显现在学校,用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创新保障“双减”落地见效。